页面

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何欣茹激励讲座会》感想


     有时我真的不得不佩服她。。。竟然能把这样一个痛苦不堪的回忆,完完全全一字不漏的诉说给你听。你真的会补得不佩服她得意念是多么的坚强啊。。。有谁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困境,走出自我呢。也许这世界上真的会有人有,可是他们却把不堪回首的往事,埋葬在心里。选择逃避去生活

      可何欣茹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他今天会站在台上的原因。他诚实面对了自己的困境,把他当做是一个考验,一一的去克服他。她今天能在台上把小时后被火车斩断双腿的故事,一字不漏的说给你听,这就证明了。他勇敢的面对本身的问题,卧在病房的那100天,她一滴眼泪都没留,直到连留下的一双腿也被截肢了,因他认为他的双腿还会长出的那一天。直到穿上义肢时的那刻,才真正的崩溃。她完全面对不了这双腿再也张不出来的结果。几次的想着自杀来一了百了。最终还是活了下来,因她相信生活不是等着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
   
   在这世上没有绝望的生活,只有面对生活而绝望的人们,这句话其实说,生活并没对错,就看你对生活抱着怎样的态度。如果你乐观的区面对的话,那么生活就充满了精彩和希望。可是当你悲观去面对的话,那么生活就睡黯然失色,如同没有星光的夜晚。所以我们永远不可对生活绝望,不管你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坎坷,都要乐观的去面对,努力的活下去。


  在现实中,永远没一帆风顺的事,我们每人在前进得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这确实让人深感沉重,感到压抑,甚至连呼吸都变得困难,好像自己真的陷入绝境,仿佛人生真的走到人生尽头,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并非如此,死地中常常孕育着生机,绝望中常常萌生着希望。看似无路可走,实则柳暗花明。只要你绕过这片沼泽,就会看见前面更加广阔的天地。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不管冬天多么寒冷,春风总会带来温暖;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再次升起。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当挫折接连不断地跟我们招手,当失败如影随形地向我们走来,当命运之门残忍地对我们关闭,我们依然不要对生活绝望。因为总有一扇窗户会为你打开,总有一米阳光会为你闪耀,总有一线生机会为你停留。

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

VITUS~《想飞的钢琴少年》



     2006年一部瑞士电影。昨晚无意间发现了一部好片子。影片柔和的调性还是很快消除了没能亲临影院的遗憾, 朴素幽默却蕴藏着光芒的故事让人颇感愉悦~『想飞的钢琴少年』,译名起得不错,把小主角的特点提炼了出来;影片的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讲述了智商超高的天才少年Vitus的成长之路,关于他如何对抗既定常规,用他的智慧在成人世界周旋,并守护他所爱的人…波澜不惊的叙事中掺杂着他的悲伤与快乐,一个从原点起步又再度回到原点的故事~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



    6岁的Vitus在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穿着印有小王子形象的衣服,而他自出生那天开始,似乎就是Saint-Exupery童话中小王子的现实版,天赋异秉的绝对音感、令人惊叹不已的钢琴才华、超越成年人的聪慧头脑......




电影中德维特是个充满自学风格的孩子,常会好奇父母亲对话中的词汇,父母亲又不解释给他,他自由自个儿去查字典。有次,他看回小时候的生日影片,他一旦听到音乐,就能够在琴键上找到感应音符,也从中发现父母亲答应买钢琴给他结果他就反问回父母亲几时买钢琴给他。  


有天,父亲给他一个耳朵助听器。他可以听清楚父母间的忧郁对话。当幼儿园的孩子还在唱着童趣的儿歌时。他已经窝在书堆里自得其乐的找寻知识了。




早熟又聪明的他欲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一来自父母,二来自爷爷。父母欣喜他的天才,欲遵循传统的教育框架理念,深信唯有透视规律的苦练,才有成就。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天才从来就不收生命格局的框给约束,他们有自己跌成长方式。

理一遍,他爷爷欲给他绝对放任的自由,又有及其专业的生活方式。电影从爷爷为他大招的一只回旋镖,这只回旋镖脱轨的射破了玻璃窗,自由的生命,自由的轨迹,就是这只不定向的回旋镖的具体形象。

天才最大的困扰不在自己纵横自在的才情,而在於一直拖著他,要把他拉到地面上的俗世力量,家庭如此,学校亦如此,例如維特懒得理数学老師的考題,因為他用简单心算就能算出答案,于是他反而质疑老师的心智,而被老羞成怒的老师逐出教室

再来,他被父亲抱到钢琴钱面对公司里一堆庸俗的客人,展现琴艺。他从一首既简单的小星星弹起。众人脸上出现了《不过就如此的》表情,带着讽刺的嘲笑。他的手指就飞舞了起来,把他所有的讥笑嘴型,化为了错愕,又收不回的O型嘴型。




維特是不耐烦煩于俗世教育的,更不愿被套進父母师长硬派給他的框架過过日子的,在一个大雷雨的晚上,试图穿上爺爺打造的飞机模型,从陽台起飞,卻不幸坠楼,從此維特变得呆笨,智力測驗也从180滑落成120,天才不再的他卻因此有了喘息自在的空間,而这卻才是他的天才所在。




看到《想飛的鋼琴少年》,你一定會想起法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所寫過的名著《愛彌兒》。




盧梭是自然主義的旗手,書中開宗明義就強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大自然如此,幼小的生命亦然,他主張以「回返自然」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認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也不是社會人,而僅僅是人。《愛彌兒》的要旨就是唯有順著兒童本性加以引導,讓大自然、人與事物都能相互調和,才可以成就完整的人格。




維特事实上就是《愛彌兒》的当代范本,他有音乐才华,可是真的只有充份明白了音乐的美,全心全意有想要弹琴的冲动,琴才才弹得好。拔苗助長是注定是事倍功半的,




天才,從來就是不受礼法和格局牵绊的,问题是天才的父母和师長欲都不是天才,吊詭的生命矛盾因此而生,也唯有不世出的天才,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想飞的钢琴少年》就因为捉到了天才與白痴的分界点与趣味点,铺成出这么一部从满了绝对传奇的浪漫故事,让大家目击一位天才的崛起,转型与收割的传奇故事中,进而思索生命与教育的意义。

有兴趣者不妨去看一看。。。也会在这部戏中找到很多的自己影子也不一定。

PS: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每次去学琴时,一直被老师说弹得没感情,一直到了长大,看了这部戏我也从中发现原来当你不喜欢一样东西,在怎么不甘愿去完成时,出来的成果室友70分不会是100分。一直到了中学后,真正喜欢上弹钢琴才被老师说你的琴声中终于有感情了。所以,只要是你喜欢的,努力的,去弹一首歌,不论技巧所在都会有灵魂,与感情的存在感动他人的。。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远方

      夜,静了。

耳麦里始终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乐曲,一遍又一遍的播放。


悠扬之间,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广袤。放佛,亲吻着透彻的湛蓝。仿佛,聆听着渺渺的轻柔。仿佛,抚摸着缭绕的云雾。想那绵延的欣悦,灵动的飞翔。


剥离世俗的丑陋,循着苍茫的绽放,期待生命的远方。



      从不相信伟大,且又不甘堕落。

于是,文字里我会挺拔如松,即使是四面埋伏倾泻的污浊,我依旧地字清如莲,文净若禅。从不敷衍,从不亵渎。


于是,生活禁锢了生命,生命期待着远方,远方凛然于心。于心的文字,苦涩伴着清贫,欢愉活着苟且。


梦,在远方。笑,若扶风。


那是一种力量,那更是朝暮望穿的心痕。这文字带血,每一个字符都是热烈的生命。遗落与荒野的,躁动。


我会用半生的乱码,堆砌出一卷缠绵,清冽如洗。我会用阿弥的梵音,灵奏出痴迷禅曲,馨香若醉。


梦,在远方。笑,若扶风。


生命的笃定,活着的淋漓,只用文字诠释,感动别人,更是在感动自己。用静谧的音乐,干净的文字和一颗禅净的心,诠释人生繁缛的一次修行。


也许,会在那个不经意的街道,遇见一位疯疯癫癫、不修边幅、旁若无人的髯公。也许,他会为你指点迷津,走出那个路口。是我?亦或不是。


梦,在远方。笑,若扶风。


夜已深,我听到了,草原的辽阔,风吹幡动,影舞心动。我听到了,狂野里的肆无忌惮,我自岿然不动。


既然上路,还怕什么泥泞。

     心在,就有梦。
梦,在远方。

      笑,若扶风。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你完蛋了吗?




失去的不管对自己来说如何不舍,都要用信心来面对,只有真正明白失去了之后,才会懂得珍惜以后的幸福。搁浅了,便是成为了一个传说,那就令传说放在心中便好,时刻鼓励自己,用积极地心态来面对!


    望着遥无止境的路途
  倦意涌上心头
  那蔚蓝的天空
  飘过一朵云
  风却无声无息的消失在记忆里
    等到天明,能看到的还是只有场景,
     走过曾经妄想的路径,在心里是否还会想起,







   人生几十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逆境。从一生下来就顺风顺水几十年的人,就如天外来客般稀罕。遇到些挫折、逆境是正常的,也不需怨天尤人,只要懂得面对就行了。那些成功的人,也并非一帆风顺,也在逆境中挣扎过。过来人大多都不顺利,而是因为他们勇于面对逆境,懂得面对逆境。


      如果你还在无限感叹
  如果你还在无限徘徊
  如果你还你对未来无限困顿
  甚至,还没弄懂:人为什么活着
  却发现岁月已不在


      当,一切一切的命运
  年轮空转着年轮,岁月蹉跎着岁月
  日子模制着日子,生命复衍着生命
  人生重蹈着人生,历史轮回着历史






     就让世界轮椅天后何欣茹告诉你,当一个拿着田径冠军有着飞毛腿之称的女孩,因一场火车事件,失去了双腿。自我封闭了14年,为了首位登上远见杂志《新台湾之光》的轮椅舞蹈天后。她是如何在这漫长的14年,如何凭着毅力走出属于她得一片天空。就在这这个月29日,在拉曼大学的礼堂她讲一一为你述说。


更多详情可到Block C 《生命从明天开始》摊位询问。





图书馆-静、敬、净,三个字

静、敬、净,三个字,从左到右的顺序。

银白色的字,端正的体,以蓝色背景的标签衬托着,静静地贴在图书馆阅览室雪白的墙壁中央,大而醒目。
蓦然抬头间,不经意地看见了它们,霎时,一种异样的情绪,遍布了全身,包括心底。有震撼,有凝重,还有无以名状的崇仰。仿佛这一室的书籍,铺天盖地般,全化为一股涓涓细流,汇入这三个字中,融合着,沉淀着。


于是,静、敬、净,便成了这图书馆的魂,彻透的灵魂。



静,是一种境界。
印象中,图书馆总是极静的,偏隅于嘈杂世界的一角。走进这里,脚步都会不自觉地放轻,连呼吸都不敢大力,生怕惊动了藏在书页里的隐匿和神秘。
所以,这里的声响,只有轻巧的跫音,缓缓的书页翻动。每一个人都或坐,或站,品读着自己面前的书。彼此之间,偶尔的交谈,声音也是低低的。
然而,这还不是静的全部。
空间的安静,是图书馆独有的氛围。最重要的是人的心静。
一个人若是心不静,书便读不下去,即使读了,也是枉然。只有什么也不想,顺着文字的脉络,抚摸栖身于文字间,等待世人探究、寻觅的真谛的源泉,才能明白什么方为读,什么方为书。
心静,不是容易做到的。何况,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是奢侈。它不像维持图书馆的客观安静,只要不大声说话,不放重脚步走路,便是一室清净。
或许,这与修养有关,或许,它需要的是渴望知识的热切,和按捺激动的冷静。
不管怎样,只有达到静的这一境界,才能长久地在图书馆里停留,并不断地来去。
室静,心静,方为真正的静。





敬,是一种态度。
一排排的银灰书架,整齐的书册,以及略略泛黄的纸页,让图书馆萦绕着肃穆、庄严的气息。仿佛在时光的熏陶下,历史慢慢沉淀,然后,在这里停留。
于是,善恶、对错、爱恨、悲欢、离合,全都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无限地放大,再放大。让每一个沉浸在图书馆里的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从而,对这里,再生不出亵渎和猥琐之意,并且,敬重开始在心底生根发芽。
这种氛围,更有利于让我们进入“敬”的另一层次,那就是对待知识的态度。
对待知识,不能与它们卑躬屈膝,乃至于匍匐于其脚下,顶礼膜拜,亦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它们,一副鄙夷不屑的模样。
敬重,才是唯一真理。
知识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在学习、吸收知识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会发觉,自己知道的越少,本身于宇宙而言,越渺小。而敬重之心,越发地真挚,越发地纯净。
牛顿曾说过,“我不过就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很大程度上,我们认为,这是他的谦虚,是一个伟人的高尚。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知识的一种敬重情怀?发自内心,而又真实诚挚。
敬,敬得是庄凝的氛围,敬得是浩瀚的知识,敬得亦是自己。
因为,只有敬重自己,才能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虔诚地与知识对话。





净,不止是窗明几净。更多的是灵魂的澄净。
净是与脏相对而言的。
大多数的图书馆,入目第一眼,永远都是干净的地面,干净的桌椅。书架与书架之间,排列地整齐,书册与书册的缝隙,亦是整洁的。几乎触摸不到半点灰尘,寻找不到一分的残留污渍。
这些,都是图书馆管理员能够轻易做到的。
我们所要谈的,是灵魂的净。
灵魂是一种很飘渺的东西,但又是每个人都关注的东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高尚而纯净的灵魂,可是,在熙攘的人群中,在碌碌的生活里,我们一边成长着,一边受着世界的浸染。不知不觉间,灵魂的纯净被灰尘遮掩,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因此,我们渴望自己的灵魂可以恢复纯净如初。这也可以说,是每个走进图书馆的人的最终目的。
在书的世界里,世间的一切肮脏都能够涤荡。自然,包括灵魂被覆盖的纯净。

再一次凝视,静、敬、净,它们依旧静静地伫立在墙壁上,却仿佛以活的灵魂,在不动声色之间,将一室的所有,全部收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