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

VITUS~《想飞的钢琴少年》



     2006年一部瑞士电影。昨晚无意间发现了一部好片子。影片柔和的调性还是很快消除了没能亲临影院的遗憾, 朴素幽默却蕴藏着光芒的故事让人颇感愉悦~『想飞的钢琴少年』,译名起得不错,把小主角的特点提炼了出来;影片的情节其实也并不复杂,讲述了智商超高的天才少年Vitus的成长之路,关于他如何对抗既定常规,用他的智慧在成人世界周旋,并守护他所爱的人…波澜不惊的叙事中掺杂着他的悲伤与快乐,一个从原点起步又再度回到原点的故事~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



    6岁的Vitus在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穿着印有小王子形象的衣服,而他自出生那天开始,似乎就是Saint-Exupery童话中小王子的现实版,天赋异秉的绝对音感、令人惊叹不已的钢琴才华、超越成年人的聪慧头脑......




电影中德维特是个充满自学风格的孩子,常会好奇父母亲对话中的词汇,父母亲又不解释给他,他自由自个儿去查字典。有次,他看回小时候的生日影片,他一旦听到音乐,就能够在琴键上找到感应音符,也从中发现父母亲答应买钢琴给他结果他就反问回父母亲几时买钢琴给他。  


有天,父亲给他一个耳朵助听器。他可以听清楚父母间的忧郁对话。当幼儿园的孩子还在唱着童趣的儿歌时。他已经窝在书堆里自得其乐的找寻知识了。




早熟又聪明的他欲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一来自父母,二来自爷爷。父母欣喜他的天才,欲遵循传统的教育框架理念,深信唯有透视规律的苦练,才有成就。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天才从来就不收生命格局的框给约束,他们有自己跌成长方式。

理一遍,他爷爷欲给他绝对放任的自由,又有及其专业的生活方式。电影从爷爷为他大招的一只回旋镖,这只回旋镖脱轨的射破了玻璃窗,自由的生命,自由的轨迹,就是这只不定向的回旋镖的具体形象。

天才最大的困扰不在自己纵横自在的才情,而在於一直拖著他,要把他拉到地面上的俗世力量,家庭如此,学校亦如此,例如維特懒得理数学老師的考題,因為他用简单心算就能算出答案,于是他反而质疑老师的心智,而被老羞成怒的老师逐出教室

再来,他被父亲抱到钢琴钱面对公司里一堆庸俗的客人,展现琴艺。他从一首既简单的小星星弹起。众人脸上出现了《不过就如此的》表情,带着讽刺的嘲笑。他的手指就飞舞了起来,把他所有的讥笑嘴型,化为了错愕,又收不回的O型嘴型。




維特是不耐烦煩于俗世教育的,更不愿被套進父母师长硬派給他的框架過过日子的,在一个大雷雨的晚上,试图穿上爺爺打造的飞机模型,从陽台起飞,卻不幸坠楼,從此維特变得呆笨,智力測驗也从180滑落成120,天才不再的他卻因此有了喘息自在的空間,而这卻才是他的天才所在。




看到《想飛的鋼琴少年》,你一定會想起法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所寫過的名著《愛彌兒》。




盧梭是自然主義的旗手,書中開宗明義就強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大自然如此,幼小的生命亦然,他主張以「回返自然」的方式來教育下一代,認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也不是社會人,而僅僅是人。《愛彌兒》的要旨就是唯有順著兒童本性加以引導,讓大自然、人與事物都能相互調和,才可以成就完整的人格。




維特事实上就是《愛彌兒》的当代范本,他有音乐才华,可是真的只有充份明白了音乐的美,全心全意有想要弹琴的冲动,琴才才弹得好。拔苗助長是注定是事倍功半的,




天才,從來就是不受礼法和格局牵绊的,问题是天才的父母和师長欲都不是天才,吊詭的生命矛盾因此而生,也唯有不世出的天才,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想飞的钢琴少年》就因为捉到了天才與白痴的分界点与趣味点,铺成出这么一部从满了绝对传奇的浪漫故事,让大家目击一位天才的崛起,转型与收割的传奇故事中,进而思索生命与教育的意义。

有兴趣者不妨去看一看。。。也会在这部戏中找到很多的自己影子也不一定。

PS: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每次去学琴时,一直被老师说弹得没感情,一直到了长大,看了这部戏我也从中发现原来当你不喜欢一样东西,在怎么不甘愿去完成时,出来的成果室友70分不会是100分。一直到了中学后,真正喜欢上弹钢琴才被老师说你的琴声中终于有感情了。所以,只要是你喜欢的,努力的,去弹一首歌,不论技巧所在都会有灵魂,与感情的存在感动他人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